清華長庚:十歲小大人四經生死 高位頸髓腫塊終切除?
?????? “叔叔,我的囊腫全切完了嗎?”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重癥監護室里,剛剛從手術麻醉中清醒過來的小杰凱望向他的主刀醫生——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王貴懷教授,令人意外的是,這個還不滿10歲小男孩見到王主任的第一句話竟是這樣冷靜、沉著、“大人氣”十足,不禁讓在場的眾位醫生護士為之動容。
直面病魔 三戰三敗童心泯
小杰凱是從云南昆明到北京求醫的蒙古族孩子,還有一個月就要過十歲的生日了。本應該還是個稚氣未脫的天真樣子,究竟是怎樣的經歷讓這個孩子迅速成熟起來了呢?原來2年前,剛剛7歲的小杰凱出現了不明原因的雙側肩部疼痛,經過當地醫院的詳細檢查,發現在小杰凱的頸椎內長了一個腫塊,這個腫塊位于高位頸髓的前方,把頸髓向后擠壓成薄片狀。由于腫塊的位置很特殊,如果在檢查治療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高位頸髓損傷,引起高位截癱、呼吸衰竭等極度危險的狀況。
來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復查,囊腫(紅框內)仍然在,頸椎已出現嚴重的后凸(反曲)畸形,孩子四肢無力,上肢不能持物,下肢不能行走
脊髓被囊腫壓迫得還剩一個薄片
盡管如此,小杰凱的父母沒有因為困難和風險而退縮,他們鼓勵小杰凱勇敢面對病魔并戰勝它。由于當時當地醫療條件的限制,首診醫生選擇了較為保守的手術治療方案。2015年4月,7歲的小杰凱接受了第一次手術治療,醫生部分切除腫塊,同時進行頸椎擴大和內固定術。術后小杰凱的雙肩不疼了,但是由于年幼的小杰凱還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頸椎的擴大切開和內固定給頸椎的生長發育造成了影響,小杰凱開始出現輕微的頸部強直,轉動困難,并且術后不到一年腫塊復發,而且腫塊體積更甚從前,第一次手術宣告失敗。當時還不到8歲的小杰凱只能再次接受治療,當地醫院選擇在腫塊內留置引流管保守治療,希望能將腫塊內的液性成分引流掉,但很快小杰凱病情的復發和加重再次證實手術失敗。同年,剛剛8歲的小杰凱接受了第三次手術,當地醫生在腫塊與頸部皮膚之間埋藏一個引流管道,希望通過這個管道能夠定期抽取腫塊內的液體,來緩解小杰凱的癥狀。但是小杰凱的媽媽說“這根管道埋進孩子的身體后,我從沒見醫生從管道里抽出東西來”,第三次手術,失敗。
三戰三敗后,小杰凱的病情每況愈下,他的頸椎開始出現嚴重的后凸畸形,頸項僵直不能轉動,四肢的肌肉力量開始下降,已經開始出現雙手不能抓握,雙下肢不能行走,雙足也開始出現特定的畸形樣改變。
絕處逢生 希望之花終再現
接二連三的打擊使得小杰凱和父母親陷入絕望,茫然失措的家庭不知如何是好,命運為什么要苦苦捉弄一個年幼的孩子?再度踏上求醫路的小杰凱父母通過當地病友打聽到了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外科王貴懷主任,得知他不僅是國內脊柱脊髓疾病著名專家,而且經他手術治愈的脊柱脊髓患者無不對王主任的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所折服。因此,小杰凱和父母親不遠千里從云南昆明趕到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求醫。王主任接過小杰凱厚重的病歷和影像資料,聽著他父母親慢慢敘述小杰凱經歷的苦難,同情小杰凱的同時也為他錯失手術良機而惋惜,三次手術不僅沒能解除小杰凱的病痛,還給他留下來嚴重的后遺癥——頸椎后凸畸形,頸項僵硬強直,不能轉頭,同時頸部椎管內和皮下還留有兩根引流管,而更為可怕的是手術給小杰凱留下了心理創傷。他比同齡孩子更害怕打針、抽血、開刀等治療帶來的疼痛,也害怕身體的畸形讓小伙伴們歧視,而那個怎么也切不掉的腫塊更像一個龐大的陰影始終籠罩著他幼小的心靈。
王貴懷主任查房時與家屬溝通病情
王主任當即決定把小杰凱收住院,經過詳細的術前檢查和評估,發現小杰凱的病情極為復雜:腫塊位于頸椎管內、頸2-3脊髓節段的前方,盡管腫塊的體積并不大,但它占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頸2-3節段的脊髓屬于高位脊髓,管理人體自頸部以下的所有運動、感覺等功能,如果這一位置的脊髓發生損傷,即可引起高位截癱、呼吸衰竭等生命危險。而狡猾的腫塊恰恰躲在了頸2-3脊髓的前方,就好似藏在脊髓的懷抱中,并且把脊髓向后方壓迫成薄薄的一片。要想切除腫塊,就必須首先暴露脊髓,并想辦法繞過脊髓方可奏效,可是頸椎管狹小的空間使這一方案的實施困難重重,即便克服困難切除了腫塊,小杰凱的頸椎固定也是巨大挑戰。小杰凱的頸椎呈后凸畸形,部分頸椎的骨質存在壓縮變形,而且年僅10歲的孩子頸椎骨質纖薄而細小,在這樣的骨質條件下,要把堅硬的鈦金屬螺釘植入骨質內,風險極高,極有可能造成骨質碎裂損傷周圍的血管或神經。前方道路荊棘密布,但王主任和他的治療團隊沒有放棄,迎難而上,根據多年的手術經驗,依托清華長庚醫院強大的技術力量,為小杰凱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
手術成功 昂首挺胸迎未來
3月2日上午,小杰凱被推進了手術室。他表現出超出同齡孩子的沉著和冷靜,不僅沒有畏懼和哭鬧,還主動向負責麻醉的趙主任說“謝謝”。麻醉成功后,醫生給小杰凱的全身接好電生理監測探頭,手術中可以通過這些探頭監測脊髓和神經根的功能,這就相當于給主刀醫生增加了一雙“明察秋毫”的眼睛,更好的保護患者神經。
手術從頸部后方的原手術切口進入,分開層層的瘢痕組織,首先暴露出位于腫塊后方的脊髓,然后沿著脊髓的右側方小心分離出右側神經根,由于三次手術的刺激,脊髓和神經根表面的硬膜組織與頸部的瘢痕組織緊密粘連,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損傷脊髓和神經引起嚴重后果。當手術視野充分暴露后,王主任小心翼翼的抬起脊髓和神經根,從二者之間約0.5cm的間隙中首先找到了腫塊的下邊界,接下來本應該按照預定計劃沿著腫塊的邊緣慢慢剝離,但由于前幾次手術留置的腫塊內引流管阻擋了王主任的視線和操作,并且引流管導致腫塊邊緣發生一些慢性的炎癥反應,炎性粘連十分嚴重。在狹小的空間內處理粘連特別困難,動作稍大就會引起電生理監測的反應,提示脊髓或神經有潛在損傷的可能。王主任憑借豐富的手術經驗,精準掌控高位脊髓及其周邊的解剖結構,順利清除了粘連,并將腫塊內的引流管順利取出,一鼓作氣將腫塊完整切除。而此時電生理監測依然“風平浪靜”,昭示著脊髓和神經根未受損傷。
腫塊切除后,接下來攻克頸椎固定的難關。由于病程遷延日久,且多次手術損傷,小杰凱的頸椎骨質發育并不好,僅僅能容納最小型號的螺釘,因此主刀醫生必須一步到位,即一次性就把螺釘植入到理想的位置,而絕沒有重來的機會。在這一步驟,王貴懷借助了導航技術的力量,慢慢修正進釘的方向、角度和深度,終于將8顆螺釘送到最理想的位置,把腫塊上下不穩定的頸椎骨固定起來,有效的保護脊髓和神經。
經過6個多小時的艱苦奮戰,在團隊全體成員的通力合作下,王貴懷主任成功的按照預定計劃全切腫塊并重新固定了頸椎。當王貴懷告訴剛剛從手術麻醉中醒來的小杰凱“腫塊完全切除”的時候,孩子終于露出了少見的笑臉。
手術后5天復查,囊腫完全切除,頸椎曲度逐漸恢復
王貴懷主任介紹,小杰凱患上的是一種兒童常見的先天性疾病——椎管內腸源性囊腫,常位于脊髓腹側面,難以全切,易復發。但如果通過先進的技術和經驗,獲得手術全切除,治療效果依然很好。小杰凱的囊腫生長的位置比較特殊,操作不當極易引起嚴重的脊髓損傷癥狀,甚至危及生命,這也是導致很多醫生被迫選擇較為安全、較為保守的治療方法的原因。目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在王貴懷主任的帶領下,通過先進的微創手術技術,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輔助高精尖設備的保駕護航,能夠在充分保護脊髓及神經的基礎上做到360度無死角的切除椎管內腫瘤,為廣大患者帶來福音。相信小杰凱和與他一樣有相同遭遇的病患的未來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