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醫學方向常常源于新的工具。而對于醫院影像科室,醫學影像存儲和傳輸系統(PACS)是一個重要工具。它負責把核磁、CT、超聲、X線、紅外等各種影像設備日常產生的影像進行數字化存調使用。
日前在上海召開的“2016中國醫學影像信息技術大會暨第八屆中國PACS大會”上,醫學專家、系統提供商分析了PACS的瓶頸問題和創新方向。專家指出,從上世紀90年代我國出現首家醫療信息系統供應商和PACS試點醫院至今已經過去近20年時間,國內現有大大小小60多家PACS供應商。隨著新醫改的深入,精準醫療時代的到來,PACS面臨很多新的技術要求。
?
PACS發展中的“痛點”
與會專業人士指出,近10多年來,我國醫學影像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但是隨著醫療設備新技術的出現和醫聯體等新業態的發展,傳統PACS存在很多技術上的“痛點”。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醫學裝備信息交互與集成分會(IHE中國)名譽會長戴建平教授分析,在疾病個體化預防、診療方面,未來篩查、診斷、治療、隨診等很多環節將在家庭中完成,而恰恰PACS在這方面的創新并沒有引起業界關注,沒有喚起社會、患者、家庭的參與。另外,盡管醫療行業不斷加強信息化建設,但是并沒有實現穿梭型的網內信息互相調取,存在一定的數據壁壘。目前,大醫院可以調取基層醫院的數據,而基層醫院調取不了大醫院的影像資料。
銳珂亞太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產品總監李劍分析,隨著新型醫療設備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和數據量的爆炸式增長,醫院需要更安全、方便地獲取、篩選和應用數據。現實情況卻是,很多醫院的信息科不斷地購買存儲,難以預料哪一天存儲崩潰了,系統會出現停機;隨著系統越來越多,不斷有新的信息孤島或數據壁壘出現。另外,現在院內信息化做得比較好,但是院間、院外共享數據存在困難。隨著醫聯體的盛行,醫生還存在共享數據、協同工作的需求——這一系列問題傳統PACS解決方案是難以應對的。
愛克發醫療系統設備(上海)有限公司亞太區市場總監顧頌剛指出,現階段,我國醫療信息化投入與國外相比差距明顯。國內醫院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占比在0.5%~0.8%,大醫院最高達到1%~2%,而發達國家是3%~5%。這也意味著我國醫療信息化市場仍然極具潛力。在政策方面,國家積極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把PACS放到三甲醫院評審條件中,并鼓勵區域信息平臺建設。面對政策機遇,企業必須有想法、有創新,才能迎來真正的轉折點。
?
存儲功能要更強大
戴建平教授對全球規模最大的放射學領域的學術盛會和醫學影像診斷設備展會——北美放射學會年會(RSNA)呈現的PACS新趨勢進行了介紹。他指出:“PACS作為一種產品,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無線化的發展趨勢。PACS產品的賣點也逐漸從單純的存儲和傳輸轉變到服務功能的拓展上。在這個領域,國內企業面臨很好的發展機會。”
戴建平教授說,大型醫療設備的軟件系統有了更多創新,IT數據采集更快、圖像更清晰,這就要求PACS的數據存儲功能更強大。比如,原來核磁設備需要掃6遍才重建出一個圖像,新的設備通過IT技術的改進,只需掃一遍就可以出6個圖像,大大節約了成像時間。而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成像,意味著PACS需要滿足更強大的數據存儲功能。
?
影像云服務逐漸興起
李劍指出,以前是每家醫院自己購置PACS,這在無形中把系統之間、醫院之間加設了一道圍墻,而云計算可以改變這種狀況。借助云計算技術,使PACS參與影像云平臺服務,有助于提升醫學影像診斷質量。
“云計算理念非常適用于醫療信息化建設,使醫院不需要自己建立一個系統,而是租用云服務提供商的平臺實現數據存儲,按照實際使用量付費,就像付水電費、煤氣費一樣。”李劍說。他進一步介紹,醫院在云平臺上
可以做很多事情。一是存儲。醫院數據系統的發展很難趕上新設備技術的發展,而且系統的服務質量、數據的安全性也難以趕上專業的第三方平臺。中小型醫療機構可以把PACS放在云端,根據實際用量付費,而且不需要配置專門的IT管理人員。在云平臺上,醫院不用擔心未來技術升級的問題,只需在平臺上購買服務,就能一直用到最新的產品。二是診斷。在遠程會診方面,近年來很多醫院自己花錢建立了診斷系統,但是實際使用率較低。基于云平臺,醫院只需要把機器、數據連到網絡上就可以實現遠程診斷服務。這對于醫院而言,無論是商業風險,還是技術風險,都會大大降低,而服務的安全性、可靠性都有相應的保障機制。在未來短短幾年中,醫學影像云服務會進入人們的生活。
“基于無線網絡技術,PACS產品的服務功能更加強大。醫院可以通過PACS將超聲設備探頭獲取的信息傳送到云端,云平臺負責成像診斷、出具專家報告。現在國外的一些大公司推出了超聲探頭月租業務,醫院每月付不到200美元的租金就可以使用探頭,其他服務則全部交給PACS。可喜的是,國內也有廠商開始關注這類業務。”戴建平教授說。
?
開展大數據分析處理
隨著精準醫療的推進,臨床試圖通過對個體基因、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的深入了解,基于循證醫學證據和大數據支持,進行疾病個體化防治。那么,PACS在精準醫學中能夠發揮什么作用?
戴建平指出,過去,人們通過電子顯微鏡、光學顯微鏡等生物醫學常用成像技術可以看到原子、分子、病毒、細胞等。而醫學影像技術則是以形態學為主的鑒別診斷工具,并非分子水平診斷,傳統PACS的醫學圖像存儲和傳輸功能并不涉及生物醫學的常用成像技術和基因測序。但是,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PACS需要有所變革,否則很難進步。PACS可以用于大數據處理,例如對篩查出基因異常的乳腺癌人群進行醫學圖像積累和循證醫學研究,分析特點,以指導未來的醫學影像、病灶分析乃至藥物治療。
顧頌剛認為,PACS供應商可以在醫學數據集成方面進行創新,這需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語義分析,例如一位英國醫生下達的醫囑要能夠通過中國的系統分析出來,二是醫學影像分析。另外,在臨床應用領域還有很多細節值得創新,例如針對骨科手術,通過IT系統研發實現智能運算,增加智能分析功能;將CT、核磁等醫學影像進行整合和挖掘。
“互聯網是推進精準醫療的利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放射科主任、上海醫學會放射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松華表示,PACS不光存在于醫院里,它還涉及區域、互聯網兩個層面。現在,放射科醫生面臨的巨大挑戰是醫療設備進步飛快,檢查圖像數量不斷提升,信息量大大增加。在這種趨勢下,互聯網、醫學影像科集團化運作在節約資源、集中工作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視。
“銷售不只是針對一個產品和一種服務,而是要給醫院和用戶帶來價值。在醫學影像技術上,除了現在正在發展的數據挖掘與應用,還要做基于醫學影像技術積累開發的結構化報告,產生互動價值。”一家醫療IT公司的經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