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醫改的前沿陣地,上海在分級診療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尤其是在社區醫院方面,通過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家庭醫生簽約等方式鞏固了基層醫療,為實現分級診療打下了基礎。
上海市松江區中心醫院作為區域醫療中心,是分級診療鏈條中關鍵的一環。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發揮區域中心醫院的作用?帶著這些問題健康界專訪了上海市松江區中心醫院院長高臻。

腹透下社區 激發基層力量
作為一個區域醫療中心,如何帶動社區醫院?這是高臻自就任上海市松江區中心醫院院長以來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把社區帶活,就需要提升社區醫生的業務能力,讓患者進入社區,提升患者的獲得感。
從2014年開始,高臻就已經開始在這方面進行探索,以個別慢病作為突破口,通過項目化管理的方式,利用信息網絡提升社區的診療水平。
以腹透技術下社區這個項目來說,隨著松江區人口的大量導入,透析治療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按照國家衛計委的分類,血液透析技術必須在二級以上醫院實施,而腹膜透析在一級醫療機構就可以開展。
由于國家政策的鼓勵,以及腹膜透析本身的便利性,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腹膜透析。而松江區中心醫院管理的腹透病人已經超過一百人,這對于上海市的三甲醫院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患者量。人數的上升帶來的是很多附加的問題,比如患者的管理,感染和其它并發癥的控制,以及透析操作是否符合標準等。
高臻意識到,把腹透技術引入社區,讓社區衛生醫療中心掌握核心技術,這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2014年,松江區中心醫院對部分社區的社區醫生進行了培訓,并開放了一定的處方權。以上海市和松江區比較完善的社區衛生醫療服務體系以及家庭醫生負責制為基礎,腹透技術在社區的推廣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除了腹透技術之外,其實每個學科都應該去思考,是不是有其它成熟的技術可以應用到基層醫療中去?假如每個學科都有一些可分級、可推廣的技術,分級診療也會更早成為現實。"
從2015年9月起,松江區中心醫院已經啟動了高血壓病和心律失常的慢病遠程監控平臺,目前在兩個社區試點。高臻表示,這些服務對于患者目前來說都是免費的,通過和企業的合作,讓社區的經過篩選的高血壓病患者和心率失常的患者24小時佩戴監控裝置。
高臻認為,分級診療應該對疾病進行分級,考慮哪些應該在放社區,哪些應該在中心醫院治療。"家庭醫生假如只是泛泛地和所有的家庭簽約可能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我認為家庭醫生真正應該簽約的是某些疾病的重點人群。這種簽約和今后的監管才是有效的。"
通過社區醫院及家庭醫生這一現有資源,利用日常規律走訪,管理轄區內腹膜透析患者,早期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松江區目前通過這一方式不僅讓居民感覺更加便利,降低了經濟負擔,而且整個治療的掉隊率以及尿毒癥慢病的指標,都高于上海市的平均水平。
國際先進康復治療經驗的先行者
在高臻的個人經歷中,有一個特殊之處讓他對于醫療健康行業的整體發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2012年5月被任命為上海市松江區中心醫院院長之后,他在當年9月還兼任了上海市松江區樂都醫院的院長。
樂都醫院目前是一家以康復為主的二級乙等醫院,然而在轉型為康復醫院之前這家醫院在一段時期內甚至沒有主要業務。2012年9月,高臻兼任了樂都醫院的院長,他和領導班子的其它成員一起考慮了醫院的情況,最后決定讓樂都醫院轉型為一家以康復治療為主的醫院。
由于樂都醫院在1995年已經開設了康復病房,加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和松江區中心醫院康復科的人員和技術支持,松江區康復中心正式成立。第一人民醫院康復科的專業團隊有一半的專業人士都在樂都醫院上班,"采用了購買服務,共同發展的方式"。目前樂都醫院共有150張病床,其中康復科病床有90張,并于2015年年底,正式改名上海市第五康復醫院。
高臻表示,國家從2010年開始在四個省地區直轄市推動康復體系建設試點,要求腦卒中和關節損傷的患者早期搶救在三級醫院,穩定以后轉康復醫院,康復穩定了轉到社區去,這個流程目前在松江真正實現了。
在這個過程中,高臻和松江區康復中心面臨了很多難點。松江區之所能做到,還要得益于下面的幾個具體的措施。
從2013年開始,高臻就提出要讓樂都醫院通過CARF國際康復認證。當時在亞太地區還沒有康復醫院能夠通過這一認證。但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樂都醫院就成功通過了審核,并且在2015年中再次獲得CARF三年期認證,成為亞太地區和國內第一家連續兩輪通過CARF認證的康復機構。
這樣的成績獲得了國內和國際上很多專家的認可,紐約大學上海分校的兩位教授,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后專程去樂都醫院參觀,感受中國第一家通過CARF認證的康復機構體現出來的不同之處。
"通過這個認證,我們的管理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以病人為中心是切實體現在平時的工作中的。"現在在樂都醫院的每個康復病房里都可以看到一個單子,上面詳細列明了這位患者近期的康復目標,出院目標,以及患者本身的健康狀況。"在樂都醫院沒有賴床的情況存在,達到了既定目標患者自然會出院。"
從康復中心轉到社區又是高臻和他的團隊要面對的一個難點。為了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康復能力,松江區組織了74名社區醫生進行了兩百個學時的康復培訓,目前松江區是上海市唯一一個下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由康復科室的地區。
為了讓患者能更順暢地轉到社區,患者在康復中心治療期間就會讓屬地社區服務中心的康復醫生提前一周來到樂都醫院一起針對患者進行治療。高臻表示,"社區醫生熟悉患者,可以讓治療更有延續性,這樣患者也會更容易回到社區。"
隨著信息系統的完善和電子病歷的互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中心醫院之間可以實現可視化的遠程醫療,讓患者的流轉更加順暢。在CARF認證體系下,康復師、醫生、護士和患者家屬共同組成一個康復團隊,共同給患者制定康復目標。這些技術手段將使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的目標更容易實現,也是高臻未來的目標。
在國家的宏觀政策下,第一線醫療機構的管理層是否能夠激發自身的能動性對于政策的順利實施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高臻和松江區中心醫院扮演的就是這樣以自身的不斷努力和細節改變中國醫療現狀的一個角色。
不過,高臻想做的事遠不止于此。他希望讓松江區成為一個更加宜居,醫療健康生態更加完善的地區。圍繞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和松江區中心醫院的醫療資源,建立一個結合醫療、康復、家庭醫生和養老的健康生態圈,讓當地居民可以獲取更具可及性的醫療健康服務——這是一個區域中心醫院院長對于中國醫療遠景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