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利用新開發的3D生物打印系統打印出的人造耳朵、骨頭和肌肉組織,移植到動物身上后都能保持活性。這項技術尚處于早期試驗階段,未來發展成熟后,可能解決人造器官移植難題。
當前,3D生物打印技術打印出來的器官組織通常在結構上非常不穩定、過于脆弱,無法用于外科移植手術;并且由于這些成品缺乏血管構造、尺寸也偏小,即便移植,器官也不容易獲取氧和營養物質,很難存活。
針對上述問題,美國韋克福雷斯特大學再生醫學學院的研究團隊改進了現有3D生物打印技術,開發出“組織和器官集成打印系統”(ITOP)。這一新開發的3D生物打印系統,可將含有活性人體或動物細胞的水基凝膠與可生物降解的聚合材料結合作為打印材料,有助于人造器官形成穩定結構。這一系統還能在人造器官中打印出許多類似血管的微小通道。器官組織移植到動物身上后,可通過這些通道獲取氧和營養物質,這是保證器官移植后存活的關鍵。一段時間后,血管會逐漸在人造器官中生長,取代微型通道。
為驗證效果,研究人員將打印的人造耳朵、肌肉纖維和顎骨移植到小鼠身上。一段時間后,這些人造器官組織都成功存活下來,并長出了血管和神經等結構。報告作者之一、韋克福雷斯特大學再生醫學學院學者安東尼·阿塔拉說,將兩種材料結合的打印過程以及組織結構中的微小通道,為人造器官中的細胞存活、組織生長提供了適當環境。
ITOP的另一個優勢是,能夠通過計算機斷層掃描及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為患者量身定制要移植的器官組織。比如,一位患者需要接受耳朵移植,這一系統能夠根據成像數據打印出尺寸合適的人造耳朵供移植。